|
当前位置:首页 > 刊社新闻
西辽河考古揭示中华文明早期起源
来源:本刊杂志社 作者:admin 点击: 发布时间:2025年09月27日
中国百年考古实证,中华大地已有百万年的人类史、一万年的文化史、五千多年的文明史。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成果表明:在中华文明“满天星斗”“重瓣花朵式向心结构”形成的早期阶段,西辽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。
西辽河是辽河的源头之一,上游的老哈河、西拉木伦河两大支流,汇合后形成了西辽河干流。这种地理特征促进了该地区早期文明的发展。考古发现的丰富的史前遗址和重要文物,证明了该地区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地位。在距今8000年前,西辽河流域就已经出现了龙的形象和成熟的玉器,这表明当时已经进入文明起步阶段。
西辽河地区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序列,自早到晚有小河西文化、兴隆洼文化、赵宝沟文化、富河文化、红山文化和小河沿文化。兴隆洼文化以林西县白音长汗和敖汉旗兴隆洼、兴隆沟第一地点等遗址为代表,存续时间较长,以辽西地区为中心。兴隆洼文化以原始农业、用玉习俗、猪首龙形态等三方面文化因素的出现,确立了在西辽河地区的主导地位。经全面揭露的兴隆洼遗址,为一处有围沟环绕的原始聚落,清理房址180余座,有“华夏第一村”之美誉。
经正式发掘的红山文化聚落,主要有东山嘴、牛河梁等遗址。上世纪80年代以来,以辽宁喀左东山嘴大型祭祀遗址和凌源牛河梁坛、庙、冢等礼仪性建筑遗址的发现为标志,开启了红山文化研究的热潮,引发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大讨论。“女神庙”位于牛河梁遗址主山梁的中心位置,由一个单体建筑和一个多室建筑构成。庙内出土了具有高度艺术性的泥塑人物群像,皆为女性,一般与真人大小相近,有的是真人的数倍。这组遗迹的墙壁上画有彩绘,出土了猪龙等大型泥塑和陶质祭器,因此发掘者将其称为“女神庙”。
牛河梁遗址群还发现了红山文化典型的埋葬方式——积石冢。积石冢建在高度适中的岗丘顶部,一岗一冢,或一岗多冢。一个积石冢内一般有一个中心大墓,位于冢的中心部位,周围有次中心大墓、边缘墓、小墓围绕大墓,显示其间有主从关系。在冢的四周,摆放着无底的红色筒形器,是专用的祭祀器。
在红山文化中,玉器是最主要的随葬品,显示出“唯玉为葬”的特色,体现出严格的随葬规制。红山文化晚期(距今5300—5000年)进入“红山古国”时代,红山文化中期遗存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发生碰撞后迸发出耀眼的“火花”。红山文化的彩陶龙纹(鳞纹)图案与庙底沟类型的彩陶玫瑰花图案相结合,在红山文化晚期遗址的陶器上出现了“龙与花”一体的彩陶装饰。这是整个东亚大陆升起的第一缕文明曙光。
西辽河地区青铜时代的考古学文化的发现,主要有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夏家店上层文化。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年代范围大致在公元前2000—前1500年之间,分布地域遍及整个辽西区。其中,老哈河沿岸遗址分布非常密集,形成了许多石城址群,俨然一派“城邦林立”的态势。经发掘的遗址有敖汉旗大甸子、松山区三座店和红山区二道井子等,其中大甸子遗址贵族墓葬中出土的陶鬶、陶爵,与二里头遗址的同类器类似,表明夏家店下层文化“方国”与夏王朝之间具有非同一般的礼仪往来。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年代大致在西周至春秋中期,发掘的遗址有克什克腾旗龙头山、宁城县南山根和小黑石沟等。一般认为,夏家店上层文化的族属与中原的燕、齐两国交往密切,出土的青铜礼器组合受到中原礼制的强烈影响。
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发布最新成果,将距今5800—5200年界定为中华文明形成的起始阶段,西辽河流域的牛河梁遗址是这个阶段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址之一。以考古实证中华文明有5000多年历史,西辽河流域作出了突出贡献。